近年来,杭州市临平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要义,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夯实人员力量,提升社区服务,优化基层治理,全面推进现代社区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
夯实服务力量
合理配置,夯实社工管理“奠基石”。年,组织开展三批次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共招录名,其中定向退役*人、专职网格员(含编外用工)和应届毕业生分别录用49人、50人和人。目前,全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置专职社区工作者人数达到19.5人。推行争先创优,利用社会工作宣传周及全区“社工节”,选树宣传一批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年,已获选省级城乡社区领*人才2人、市级督导人才1人、市级最美社工4人,评选区级城乡社区领*人才10名、最美社工名。
系统培育,打造社工技能“练兵场”。与高校签署《社会工作发展优加计划战略协议》,打造“社工学院”,分层分类开展“初能计划”“专能计划”“全能计划”“彩虹计划”,组织专家理论课堂、实地观摩走访、社工比武大赛等活动近百场,累计培训余人次。坚持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发动各领域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年报名人数突破千人,全区持证社工达到人,专职社工持证比例达到63%,位居杭州市前列。
完善机制,构建社工赋能“加油站”。创新制定《临平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从选配录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等方面入手,推动全方位人才管理。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形成动态调整和合理增长机制,建立满20年社工特殊荣誉津贴制度,持续实施优秀社区*组织书记纳入专项周转事业编制*策,已有6名社区*组织书记转为事业编制。将高级社会工作师等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人才按有关规定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累计通过人才认定57人。
加强阵地建设
提升服务质量
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出台《临平区社区配套用房建设使用管理办法》,从功能定位、标准规范、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明确,加强资源统筹和功能整合。明确新建社区和老旧小区配套用房按照每百户建筑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和6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并分别统筹安排一处不少于0平方米和平方米的社区配套用房,满足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商业服务等功能。目前,全区社区配套用房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空间提质增效。完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功能效率最优化”理念,指导社区空间运营,增强自身造血能力,6家社区服务综合体获评“年浙江省星级社区服务综合体”称号。推进社会工作站(室)建设,全区8个镇街已实现社会工作站全覆盖,其中南苑街道社会工作站获评“杭州市首批十佳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
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聚焦“一老一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区已建有各类养老服务场所家,老年助餐机构家,享受*府购买服务1.56万余人。年,新增智慧养老院1家、康养联合体2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4家,顺利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4人”的目标。
加强规范管理
完善治理体系
规范经费管理。面向全区8个镇街开展社区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全面摸底调查,在杭州市区县层面率先出台《临平区社区经费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明确社区经费管理主体、收支范围、预算管理等,优化社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规范专职社区工作者加(值)班补贴以及居民小组长(楼道长)、志愿者、临时性劳务补贴发放,切实做好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保障,调动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优化网格智治。加强*建统领网格智治,形成“村社—网格(小区)—微网格(楼栋、楼道)”三级组织架构。构建以社区工作者、在册*员、楼道长、居民代表和社区志愿者为主的自有力量和以在职*员、驻区单位、结对单位、周边社区、联盟单位为主的预备力量组成的“5+5”平战一体力量保障体系,定岗定责推动网格力量在志愿服务、矛盾调解、民生实事等方面发挥作用。出台《临平区“红色强基”楼道长队伍建设指引》,推动全区名楼道长在微网格中发挥实质作用。
强化基层自治。深入实施社区“微自治”3.0版,开展楼道长队伍建设、物居业协同共建等15个主题项目。年以来,上线“数智平台”3个,新建社区“微自治”阵地11个,成立融合类工作联盟2个,组建各类议事协商团队11支,培育各类志愿服务团队25支。在全区社区全面完成“两约”修订基础上,强化“两约”作用,推动基层治理中心下移、关口前移,试点制定小区公约、楼道公约,如临平街道25个小区完成特色公约文本修订,实现小区公约全覆盖。
原标题:《杭州临平:全面推进现代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