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福芳谭登刊载于《湖南日报》年6月10日04版柏连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柏连阳带领团队在杂草抗药性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杂草抗药性可持续治理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年开始,柏连阳院士团队的技术成果引入老挝,在当地开展水稻苗期分级淹灌控草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粮食产量。从湖南引进技术培育的水稻品种“丝路1号”“丝路6号”,年在老挝种植上万亩。这是柏连阳院士团队技术“出海”老挝的成果之一,成为当地粮食增产的一把“金钥匙”。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湖南炫烨”)与柏连阳院士团队开展多年合作。近日,该公司负责人徐国武介绍,在柏连阳院士团队技术支持下,引导水稻、瓜果、蔬菜等重要农作物品种走出去,在老挝推广种植,“老挝大米出口中国从年2万吨增至现在每年5万吨”。帮助老挝农民从“刀耕火种”转向“精耕细作”年9月,应老挝农林部邀请,柏连阳率领团队来到老挝考察访问,双方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开启将优良水稻品种、优质高产环保水稻生产技术、全程机械化设备引入老挝的合作序幕。当年,柏连阳院士团队与“湖南炫烨”开展合作,在老挝设立“湖南省农科院炫烨老挝水稻研究推广中心”,后改名为“老中农业研究和生产项目基地”。近6年来,柏连阳院士团队相继派出技术人员入驻老挝,依托该基地,在当地开展水稻苗期分级淹灌控草技术研究与示范,帮助老挝农民提高粮食产量。“老挝有充足的耕地和农业劳动力,全国可耕地面积万公顷。但当地农民生产粮食采取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效益低下。”徐国武告诉记者。柏连阳院士团队成员刘洋博士,曾被派往老挝从事科研,待了一年时间。刘洋说:“老挝农民种田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靠人工,生产方式落后,水稻产量低。”而且,老挝种植水稻采用传统方式,移栽苗数少、插秧深度深,导致分蘖少、有效穗不足。“为此,我们开展了浅插增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合理移栽、浅插和增加移栽苗数,以苗代蘖,以蘖促穗,在适量施用化肥的条件下大幅增加水稻苗数和有效穗数,从而提升稻谷产量。”刘洋说。“老挝农民要增收,劳动强度要降低。”这是柏连阳院士团队推广技术的宗旨。刘洋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通过研究和示范,推广精耕细作、丰产增收技术,在老挝一些地方逐步转变原来广种薄收状态,引领水稻向优质、高产种植方式迈进。建立育种、种植、加工、出口等大米产业链国际化规范试种、推广我国优质水稻品种之外,柏连阳院士团队还致力培育老挝本土稻种。目前,已为老挝培育出4种新的水稻品种,相比老挝原有稻种,单产、品质都有较大提升。其中,“丝路1号”和“丝路6号”年开始在老挝推广,亩产达到公斤,比原有稻种提高了公斤。以前,老挝大米出口停留在无标准、无组织、无渠道的边贸交易形态,自发零散。为改变这一现状,“湖南炫烨”年成立(老挝)子公司,在柏连阳院士团队协助下,花了近两年时间,将中国大米质量标准和种植技术引入老挝,帮助该国建立育种、种植、加工、出口等大米产业链国际化规范。这个“中国标准”获得老挝农林部批准,逐步向全国推广。年1月,老挝大米出口中国首发式在长沙举行,首批出口88吨。随着老挝采用中国生产技术种植水稻面积扩大,开启了更大批量大米出口的历史。仅“湖南炫烨”运营老挝大米对华出口,就从年2万吨增至现在每年5万吨。现在,老挝采用“中国标准”种植水稻3万亩,范围扩大到沙湾拿吉、巴色、甘蒙和万象。“采用‘2+3’生产模式,即当地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我们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回购渠道,严格把控大米生产各环节质量标准。”徐国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