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吃变得非常复杂。为了应对一日三餐,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围绕吃,也诞生了许多商业模式。其中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要属站在移动互联网肩膀上成长起来的外卖生意。
疫情期间,吃是如何被疫情影响的?因为线下餐饮受挫,我们多少都进了厨房小试身手;为了买菜,我们可能都下载了好多生鲜电商APP最后删得只剩最合我们心意的一两个;点不了外卖,我们也可能对着新生代「方便面」们大快朵颐,然后惊讶于它们早已不是化学添加剂的集合。
这些发生于疫情期间的关于吃的事实,也在重新塑造生鲜、餐饮、食品市场的新格局。因为在外卖、堂食、在家做饭和吃方便食品这些关于吃的场景里,一个场景的增加,就意味着其他场景的减少。
这是一种博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
为什么说疫情之后生鲜新零售会回落得较快?最后会剩下谁,它们有什么特征?预制菜可能会借势而起,它会成为美团和阿里的新战场吗?为什么说西贝、海底捞这些眼下受伤严重的餐饮企业,疫情之后反而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变成新物种?餐饮业中会诞生「小米」一样的企业吗?为什么方便、健康的饮食解决方案,会迎来一波新增长?我们还将介绍一家餐饮供应链品牌如何在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经过这一段时间跟行业专家、创业者的交流,我们先分享几个观点: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是「黑马」的生鲜新零售,在疫情过后,会快速回落,加速淘汰。最后剩下的,会是能够打通线上线下的、全品类、全场景零售平台。如果用户近期在家做菜所获得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能延续下去,那些想要做饭但又忙碌的年轻人需要找到能够平衡味道、时间、效率的解决方案。这就是预制菜或者半成品品类的机会。不论最后它更像食品还是更像餐饮,入口之争,将可能引发巨头之间的火拼。西贝、海底捞这类餐饮企业尽管短期受到严重影响。但长期看,因为它们有足够大的门店网络,足够强的品牌力和供应链能力,如果补强了线上的能力,就可能直达消费者,甚至变成餐饮业中的「小米」:既是产品,也是品牌;直达用户,过半的销量由自有渠道完成;而且,它既卖自有产品,也卖别人的产品。健康、方便类食品将迎来新的发展拐点。餐饮行业和食品行业正在发生新的交集。希望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欢迎你在文末分享关于「吃」的见解。
01
疫情过后,纯线上的生鲜平台加速淘汰,打通线上线下的全品类全场景零售平台会存留下来
在《疫情之后,「好公司」的新时代》这篇文章,我们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生鲜的爆发增长显然是由于几乎所有人都宅在家做饭造成,问题是大家恢复工作之后会如何?」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倾向于认为,疫情之后,生鲜会回落得比较快,特别是生鲜电商会加速淘汰。
根据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提供的数据,年中国的生鲜销售规模为4.72万亿。在生鲜交易中,线上及线下零售占到47%,大约为2.21万亿,餐饮服务占到32%,另外21%被ToB分走,服务于各类企业/机构。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接近一半的用餐需求被家庭解决了,接近3成的用餐需求被餐饮机构承接。
疫情期间,线下餐饮基本停摆,本来应该被餐饮机构消化的、占比30%的生鲜需求,几乎全部挪进了家庭,通过生鲜采购、在家做饭来承接。
这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生鲜平台在疫情期间都生意很好,因为需求突然大量转移,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所以用户使用了几乎知道的所有APP来尝试抢菜。这一波高潮发生的原因,也为疫情之后激烈的「淘汰赛」埋下了种子。
关于高增长,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同样是3-5倍的增长,传统商超的增长是基于往年春节都开业的高基数,而生鲜电商平台的增长则是相对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这两类平台的绝对GMV相差很大。
具体而言,按照近期受益程度来看,排在前头的要属盒马鲜生和京东这类平台。
盒马鲜生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线上线下全面发力,它在春节期间正常营业,供应链充足,也了解用户喜好。京东也一样,在疫情期间,当其他平台受物流所困,京东再一次体现出了自有物流体系的可控与高效。
其次受益的,是有供应链积累、已形成良好品牌,并且提早发力线上的传统商超。
它们拥有全品类的供应链,并且原来在春节也持续营业,从人员到存货的充足度都远超纯线上平台。疫情期间,无论年轻人还是父母老人,如果出门,可能唯一要去的地方就是超市。
中信建投提供的数据显示:物美超市平日每天菜量约吨,春节期间出现3倍增长;春节期间,永辉生活蔬菜备货20万份以上,是平时的3倍;同样的,大润发门店商品采购量同比增长4-5倍。
接下来受益的,是临时上线到家业务的传统商超。据商业观察家报道,步步高超市仅仅用了48小时,就正式上线「小步到家」业务。年1月,步步高超市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线上到家业务环比增长3倍,平均客单价超过元。
疫情过后,用户通过线上采购生鲜的行为习惯可能会留存。它的长期影响是,倒逼线下商超便利店进一步线上化,也考验全品类供应链能力,竞争和淘汰也会因此大幅加剧,与此同时,它倒逼用户成熟,变得更加挑剔,品牌化集中度大幅提高。
因此,近期名声大躁的生鲜电商平台,经历了小高潮之后,最后会加速洗牌,最后只剩下少数几个。
一个理由是,疫情过后,当全民不再都去抢菜,C端的生鲜采购的总量和频次会大幅下降。
回归职场的上班族们,大抵没那么多时间买菜做饭了,下馆子或者吃外卖的量会上升。
对家庭主妇而言,家人上班、孩子开学之后,她们也不一定每顿都做那么多饭了,购买生鲜的频率和总量也会下降。
老年人可能又回到农贸市场和超市了。线上购买生鲜尽管方便,但去线下买菜顺带遛弯,是他们的典型生活方式。不过,当老年人疫情其间发现身边的商超也能配送了,可能会让超市把米面粮油这些拎不动的东西送到家。
生鲜新零售会加速淘汰的另一个原因是,用户都在成熟,在体验各种线上买菜平台的过程中,用户一次次付出认知成本,他们肯定知道谁的货最足,谁的价格最合适,谁的配送速度最快。
毫无疑问,最后可能大部分App和渠道都会被用户放弃,留在用户心智里的,是能提供相对最全(除了蔬菜也能买其他生活用品)、性价比最高、最便利(线上线下甚至办公室等场景也可以)的一两个产品和渠道。这就是用户品牌化的过程,即用户形成自己的品牌鉴别能力,并愿意对自己认定的品牌忠诚。
那么,最后能剩下的少数生鲜电商平台,如果想要持续赢得用户,它的下一步是什么?
在我们看来,它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大规模地扩充品类,变成一个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场景的全品类平台,而不只是有生鲜。这意味着,它们可能要从1千个SKU扩展到近1万个SKU。
这背后的挑战是,无论对于哪一类零售平台,全品类(包括生鲜)供应链能力的积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02
随着预制菜品类的崛起,零售端将变成阿里和美团的新战场
虽然疫情让生鲜新零售终于再次踩上风口,但是,正如第一部分所阐述的,这一次崛起的新机会,未必是生鲜电商的,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品类的成长——预制菜。往长远看,这个品类很有可能变成阿里和美团的新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
即便上班族们完全复工后不太会有大把的时间在家做饭,但是,疫情期间我们在厨房里度过的那些时光,毫无疑问,会让部分用户找回在家做菜的幸福感、价值感。
如果这种幸福感和价值感能延续下去,疫情之后,忙碌的上班族和宅惯了的年轻人会去寻找,如何以不耗时、高效同时不牺牲口味的办法来做饭。
这就是预制菜或者半成品品类的机会。因为,它能够平衡味道、时间、效率,让用户得以告别做饭繁杂的程序——省去洗、切、调味等步骤,简单加工就能吃上饭菜。
疫情期间,我们已经从不少新闻里看到有餐饮连锁品牌、生鲜电商平台在卖预制菜了。
至于往长远看预制品品类会挤掉谁的市场,这得回到我们解决一日三餐外加夜宵的3个主要场景:在家做饭、餐厅堂食、外卖到家。假定预制菜品类成为一个启动与发展都很快速的「黑马」,增加了用户在家做饭的总量和频次,在吃饭这场存量竞争里,它会挤掉一部分外卖和餐饮店的生意。
紧接着的问题是,预制品到底是谁的机会?餐饮业还是食品业,又或是两者兼有?
这涉及到两个有待观察的问题:它的供给来自哪里?以及,它的零售端会在哪里呈现?供给端的类型与特性,会决定它在零售端的呈现。
我们目前想到的它的供给侧可能有两种。第一类是有中央厨房的餐厅。连锁餐厅本身就需要把菜加工成份,尽量标准化,以减少单个餐厅对后厨的压力。那么,预制菜经由餐厅,最后是在餐饮入口卖,比如饿了么、美团,还是出现在零售平台的生鲜货柜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预制菜的第二类供给可以是工厂。即工厂通过食品工业化的方式,生产预制品。如果工厂是生产方,预制菜是否会和其他食品一样,主要搭载在各种零售平台上卖,比如商超渠道、线下便利店?
不论它最后更像餐饮还是更像食品,都会引发巨头们的新战争。
因为,如果它主要在零售场景里卖,比如天猫、京东等超市、便利店,最后可能它会被零售巨头「收割」;假如它经由餐厅通过我们日常点外卖/找餐厅的餐饮入口美团、饿了么来触达用户,它就壮大了餐饮平台的力量。
因此,往将来看,预制菜可能会演变成阿里与美团的新战场。前者是零售的典型代表,后者则代表头部餐饮平台。
西贝、海底捞这些看起来受伤严重的餐饮企业,疫情之后反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甚至变成新物种
现在,很多餐饮品牌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救,他们的一个办法是加速线上化,尽可能多地争取线上订单,冲抵疫情造成的损失。
在我们看来,最有可能从这个趋势里获得较大发展空间的,会是西贝、海底捞这类看起来受伤严重的头部餐饮企业。
因为,它们个头大,疫情期间没了收入但固定成本居高不降,损失格外惨重,从道理上讲,它们通过补足线上能力来自救的动力会更足。
此外,相较于小企业,它们有更强的品牌号召力、更大的门店网络、更好的供应链能力,因而更有可能通过补强线上业务,运营「私域流量」,直达消费者。
一旦它们能够直达消费者,建立自己的体系之后,就有可能变成餐饮业中的「小米」。
小米的特点是,既是产品,也是品牌,它直达用户,过半的销量由自有渠道完成,而且,它既卖自有产品,也卖别人的产品。
在此之前,由于餐饮行业过于分散,一直没有出现「小米」这样的企业。
最近,我们从西贝的最新动态里看到了一点苗头。
西贝正在加大运营线上业务的力度,主要包括三部分:外卖、在线商城以及近期要启动的团餐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