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误区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边防连队拉歌,就是吼歌,即使声嘶力竭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212076.html

#军情集结号#

唱歌是部队一项极其重要的文娱活动,出操前、行军中、打靶归……开会唱、饭前唱、有时候做梦都在唱——

军营里飞出欢乐的歌

贾洪国

在军营,每个连队都会从一群五音不全的官兵中,挑选一名稍微有点音乐“细菌”的战士,出任唱歌“教员”,平时负责教唱新歌,集会时担任唱歌起音、指挥“打拍子”。

刚到新兵连第一次政治学习,同时入伍的同乡解发超,教我们唱会了两首歌:一首是《骏马奔驰保边疆》,这首歌旋律激昂,契合心境,亲切自然,贴近高原,引起我们新战士极大的共鸣,对处于刚到高原,处于军人转型期的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精神引领作用!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当兵?怎样当好兵”的问题,“挤奶的姑娘向我招手笑……”唤起了新兵们的家国情怀,坚定了戍边毅志,为我们扎根雪域边防军营,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另一首是《战友之歌》,这首歌提醒我们,战友之间要团结友爱,珍惜战友情谊的可贵!直至今天,这首洋溢着兄弟感情的歌曲,在老战友聚会时,仍然是酒席上必唱的主打歌曲。

后来下到老连队,陆陆续续又学会了很多军歌,每一首歌都有她独特的魅力,都是我们军旅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映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有佩戴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

《当兵的历史》这首歌,陪伴我们走过八十年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增强了边防军人荣誉感、自豪感;“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用歌曲形式将纪律条令贯穿始终,告诫我们军人要时时刻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才能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学习雷锋好榜样……爱憎分明不忘本,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让我们明白了军人的光荣和责任,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一言一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战士们说:“唱着这些歌,真比吃红烧肉还香呢!”

枯燥的边防连队业余生活,集会“拉歌”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回忆起来,觉得我们边防六团的“拉歌”,在高原部队中是最有特色、最具阳刚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因为亚东沟的低海拔,森林簇拥的边城,很吸引军内外歌舞团的慰问。在歌舞团正式演出前,需要热场子,而拉歌,就是热场子的最好形式!

拉歌,体现部队战斗力的另一种形式,比的是战士的精气神,赛的是团队凝聚力和士气!凡是集会的场合,就会有赛歌,通常见于看演出、看电影或会操之前,赛歌必然从拉歌开始。只要有两个连队以上在场,“对掐”就开始了。这边唱到:“叫呀么叫通信连,来呀么来一个!通信连的,来一个!来一个,叫通信连!”那边马上答道:“让我唱,我就唱,我的面子往哪放!要我唱,偏不唱。你能把我怎么样?怎么样!”我们这边又唱:“通信连真不爽啊,唱歌唱不响啊,不唱不勉强啊,还是去站岗啊!”

斗嘴归斗嘴,歌还是要唱的,要的就是这个煽情,要的就是这个氛围!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唱结束你跟上,军歌声中添军威,一首更比一首强。每一个干部、每一个战士,都会为之精神振奋,情不自禁亮起自己最响亮的歌喉,发出心底的最强音!

每当对方唱完之后,不忘节奏的拍手,喊上“呱唧呱唧!”的赞扬和鼓励!那呼声,那喊声,那叫声,常常伴随着冲破天空的歌声,响彻在军营的上空。

虽然拉歌相当于集体合唱,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唱歌又有本质的区别,它主要体现在“拉”上,而不是在“歌”上。你未唱完我登场,歌声此起彼伏,妥妥的车轮战。就在拉锯般的“你来我往”中,官兵们的情绪像注射了鸡血似的,仅一两个回合,就能满面红光,激情澎湃。

我们特务连拉歌自有一套秘笈,选择刚劲有力的进行曲,节奏感越强的歌,效果越好,愈具震慑力和杀伤力。只要进行曲一唱起来,就有了节奏,就有了精气神,就有了一种压倒它方,而不被它方压倒的气势。而浪漫抒情的歌曲只会让队伍变乱。

拉歌的关键在“指挥员”,若指挥刚劲有力、有气势、动作稍有夸张、掌控时机得当、稳得住阵脚,才有取胜机会。否则,队伍必然会带偏、跑调,弄得极为尴尬。

拉歌的输赢主要在面子,赢了也没奖状和奖牌,只有士气和荣誉。评判的标准也独具军营特色,往往不乎于你所拉的歌是否跑调,歌词是否完全记得住,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用高亢的音量“压”住对方的歌声。所以,拉歌实际上是在比音量的分贝,“吼”的声音大小,直接关系到评判者的印象分,谁的吼声大,谁便是赢家。一群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谁会承认自己是娘娘腔?谁愿甘居第二拉歌有时会打内战,在建制单位内开展活动,比如全营会操、开会,各个连队也会相互“拉歌”,虽然是“内战”照样也拉得暴风骤雨、不亦乐乎。但更多的时候是“枪口”一致对外。

边防连队拉歌,确切的说,就是吼歌或念歌,即使声嘶力竭也无所顾及。互相吼的过程,也是对战士们锻炼的过程,吼出来的军魂之气,特别响亮,让人震撼,这样练出的声音,喊的口令穿透力最强,最规范,也最好听。

部队里唱歌是没有配乐,也没有任何伴奏的,而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合唱声,更能体现军队特色,因而一个好的现场指挥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团看电影时,当本方与兄弟营连“拉歌”时,本方占优时,便帮着摇旗呐喊,若发现本方处于弱势,就会直接参与进来,帮本方拉歌,直至拉赢为止,典型地“选边站”。

在我们特务连,指挥唱歌的是学生官排长,因为他们刚从军校出来,多少带着些校园文艺细胞。有道是,一个不会指挥唱歌的排长,肯定不会带兵打仗!我们排长是甘肃人,西北大汉二十有八,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指挥起来特别张扬,头总是随着音乐的鼓点一甩一甩的,两只手非常夸张的在空中挥舞,脸憋得青筋暴露,嘴型夸张地开合,眼睛和鼻息也随着歌声一下一下的震颤着,面部表情特别的丰富,把全连人的情绪也撩的“杠杠”的!指导员则温柔多了,刚从老山对越自卫还击战下来,接触过总政歌舞团的大牌歌唱家,指挥起来带有专业性,举手投足,张弛有度,颇有点专业人员的水准,让团首长相当赏识。有了这样两位“高人”撑场面,团里的赛歌活动虽多,我们特务连从未跌出前三名。

边防连队官兵对于军队情结,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拉歌”,就把枯燥的业余文化生活锁定为令人难忘。虽离开部队几十年,但一听见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总能让思绪热血沸腾,心头一紧,自然而然地挺直腰板,回想起那吼声如雷、撼天震地、荡气回肠的拉歌场面。

离开西藏边防军营快四十年了,但那扬起是一把钢刀和铁拳,落下,也不失儿女情长的军营歌声,仍然是人生中最愉快和难忘的节奏。缺氧不缺信仰的雪域高原,是歌声燃起的激情,摧生了无穷的战斗力;是歌声的凝聚,让战友之间生死相依;是歌声的浸润,让西藏军人永不褪色。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洪国: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一花一世界》、《人生足迹》、《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创作。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