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中国现代建筑”,这个范围大了去了……
如果说的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这个可以说是全世界都丢了自己的文化元素,毕竟欧洲人现在住的也基本没了拱,就像中国房屋没了斗拱一样,非洲美洲大洋洲但凡有条件的也不会再住茅草屋。这与文化元素丢失无关,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使得各地的建设项目趋于模板化和标准化,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整体趋同。
如果说的是乡村民居,其实还是保存了大量的旧有文化元素的。不过这里有个误区,大家是不是都觉得隋唐之时平民住的房子都是这样的:
想啥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房子才是普遍现象。
而这种茅草房到了明清逐渐被土坯房以及砖瓦房替代,并延续到近代。此时的房屋和当前农村普遍房屋从布置到构造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材料换了。别说民居了,就算是各种寺庙和皇家建筑里,我们为什么感觉清代的大殿没有宋元的好看?其实就是清代建筑更侧重实用,以至那些精妙而好看的斗拱之类的沦为建筑的装饰附属,从而少了那股子灵巧劲。
21年夏天实拍。该房屋建于70年代。
从茅草房,到土坯房,再到砖瓦房,实际上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屋顶变成了更为结实的泥瓦顶,墙壁由夯土变成了砖砌,门窗从木质变成了铝合金,而外墙也可以用洋灰打一层墙皮,再高级点儿的可以贴上瓷砖。屋顶由传统的木质梁、檩、椽、笆、瓦五层搭建变成了预制件吊装,自然也就少了所谓“露头的椽子先烂”的檐檩。
乔家大院
徽派建筑
哪怕是壮观如乔家大院,亦或者徽派建筑,其砖瓦房的本质也是没有变,繁杂精妙的是装饰。传统建筑在现代之前有个纠结了三千年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在取暖和采光这两个问题上取舍,由于没有玻璃这种透光东西,兼之开窗又极容易出现漏风影响冬天取暖,所以民居建筑大多呈现出墙厚窗小的格局。这种取舍两难的问题在近代因为预制件、水泥、玻璃等工业产品的应用而得到解决,房屋不需要再牺牲采光来保证取暖,窗户可以和墙壁非常贴合,也可以做双层,玻璃又是透明的,所以门窗可以越做越大,自然那种精雕细琢的雕花木窗也就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落地窗。那像下面这种典雅美观又浓浓中式传统的窗户,在普通民居里自然是越用越少。
房顶部分,由于建筑空间限制,为了尽可能增大室内实用面积,自然墙体要尽可能向外扩,飞檐没了生存空间,而现代的预制件水泥楼板又断绝了破洞漏雨等问题,怕水的檐檩部分也没有了,自然也就无须再做房顶斜坡排水,好看的屋檐也失去了存在价值,房顶开始平面化、装饰化。
城市建筑亦是如此。如果坚持用旧式木质材料建房也不是不可,但仅仅一个施工时间就完全没有可比性。去年长沙建一个五十七层的大楼,用时仅十九天,这里头还有七天的雨雪天停工。
除了时间之外,成本也是问题。木质材料到底还是太贵,而且保养成本太高,并不是普通庄户人家可以承受的。再考虑到消防、水电等问题,木质建筑终究难以抵挡廉价的工业化水泥房。城市又极为注重利用率,容易出艺术的木质建筑能建多少层的楼房大家心里有数,而水泥房起手式就是筒子楼样式,所谓的“中国文化元素”顶天了是在这些筒子楼样式上进行下一步装饰,自然是有也可以,没有也行,不再是必选项。
所以,是否“丢失文化元素”说到底还是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不过其实也不妨反向考虑一下——如何在利用现代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展现特色文化符号。这就很简单了,那就是在装饰上头下功夫。
这是哪个文化圈的建筑风格?一目了然。而屋脊、飞檐、栏杆,其实就是在主体建筑之外的装饰。
而这种看上去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街头门脸,也就是在大门外头加的一个水泥门楼。
有人驳斥我说一提到传统就是底层,问题是流传至今的漂亮古建筑基本上也没有是住人的啊,各地庵观寺院庙的大殿基本都是古代的公共场所,住人晋派徽派民居以及福建土楼的事我上头说了。今天修建的公共场所,也是形态各异不乏“中国文化元素”,重灾区还是小区居民楼以及乡村民居这个最普通最常见的建筑。
所以,你说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留存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样式这些我都赞同,但如果是刻意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借保存传统文化的名义而忽视了发展,甚至牺牲发展,大可不必。
只有吃得饱饭的人,才有资格谈减肥。
▲文章来源转自:知乎
作者:宁南左侯
*如有侵权请联系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