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误区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蒋介石第一位曾孙,18岁立下永不从政的誓
TUhjnbcbe - 2023/8/8 21:56:00

年,一位西装革履的台湾游客来到广州*埔*校旧址。

参观的过程中,该游客神态恭谨,认真地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还时不时地询问一些细节,他似乎对蒋介石当年在*埔的工作生活十分感兴趣。

他的台湾腔吸引了其他游客的注意,一些眼尖的游客端详了他几眼之后,发现他的长相竟跟老照片中的青年蒋介石有几分神似。

这是当然的,因为这名台湾游客正是蒋介石的曾长孙,蒋友松。

蒋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只手遮天,败退台湾后仍然父死子继掌权到八十年代。然而到友字辈这一代,蒋家后人们已然没有太多祖上余荫可享。

蒋友松也是靠经商为生。不过身为嫡长,他对家族的发迹史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这一年他来大陆寻根,在奉化扫墓之后就来到*埔旧址参观。

在蒋介石发迹的过程中,*埔*校可以说是其至关重要的一块跳板,正是通过担任*埔*校的校长,他才得以在国民**队中奠定了深厚的威望。

筹建*埔

蒋介石虽曾留学日本学习*事,可却只读了一个振武陆*学堂,没读过有名的陆*士官学校。虽然在日期间加入了同盟会,但跟孙中山不过几面之缘。

那么为何在几年之后,孙中山选择了任命蒋介石担任*埔*校校长呢?

这跟年6月发生的陈炯明叛乱事件有关。孙中山虽然很早就开始奔走在国内国外搞革命,但却一直没能拉起一支属于国民*的*队,历次起义,都是通过拉地方*阀入伙这种方式进行的。

凭借孙文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三民主义理想的感召,很多*阀一开始都会被打动,出钱出兵支持革命。

不过由于种种局限性,这些*阀往往并不可靠,一旦三分钟热血过去,或者面临了重大损失或利益诱惑,他们会立刻反水。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阀窃取后,孙中山仍未吸取教训,转而去与南方*阀合作,没想到年粤*陈炯明来了个炮轰总统府,把孙中山逼得登船避难。

在中山舰上,孙中山彻底想明白了,必须建立由国民*领导的新*队才能北伐成功。

而同样是在舰上避难期间,他相中了一个可以负责此事的人选,那就是35岁的蒋介石。

原本在上海做金融投机的蒋介石听说孙中山遇险,火速赶到广州,不顾危险登上中山舰,在舰上鞍前马后保护孙中山42天,期间与水兵同吃同住,与陈*奋勇交战。

事实证明他这一手*治投机非常成功,孙中山认定他是一个“知兵事”而且“雄略沉毅”的年轻人,危机化解后,孙中山从此对蒋介石十分信重。

孙中山赶走陈炯明靠的是滇*和桂*,不过这一次,他对这些*阀已经不再信任,而是谋求建立新*队。很快,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向孙中山递来了橄榄枝。

年5月1日,苏联致函孙中山,提出愿意协助国民*建立*队,可以提供资金和武器装备。孙中山却表示,能不能用这批物资先建立一所*校,培养一批骨干。

年年底,广州国民*府派考察团前往苏联参观考察,团长正是蒋介石。

考察为期三个月,身为*官的蒋介石主要考察了*事方面,苏联红*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装备方面,蒋介石称“俄国武器之研究及进步,可与欧美各国相竞,非若我国可窳败也”。

而更令蒋介石惊异的是在*治方面。他回国后在文章中写道:

“当我到俄国研究赤卫*的时候,见着赤卫*那样能守纪律,不骚扰人民,完全是为人民做工夫的,这样的*队有什么仗打不胜呵!”

“红*有许多地方用不着打仗,而使得敌人心悦诚服来投降。因为他们一举一动都以主义为前提,都以精诚来团结。”

考察团带着考察成果回到广州,孙中山听取汇报后,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方针,史称第一次国共合作。

同时*校的筹备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蒋介石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其实这时校长的人选还未必是蒋介石,程潜、廖仲恺都是这一位置的有力竞争者。不过蒋介石有两个核心竞争力,一是他没有地方*阀背景,二是他比较年轻,而孙中山正是想要用这个校长之位培养*事上的继承人的,因此蒋介石最终获得这个职位,有其必然性。

年6月16日,*埔*校成立,37岁的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校长。

洋溢着热情和理想的*校

时值国共合作初期,此时的蒋介石心中是确实存在革命热情的。在苏联考察时他意识到,红*之所以能做到*指挥枪,各级*部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埔一成立,他就在苏联顾问指导下大力推进*部制度。

年7月,*埔*校特别区*部成立,直属国民*中央*部领导。校*部下设分部、小组,定期召集会议。

*埔学生*成立后,*部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连及连以上设立各级*部,*部下设小组,各级*部和小组定期召集会议。小组会每周召集一次,要求围绕“组员报告之批评、*纲及*义之解释”等内容展开讨论。

为推进这一制度,蒋介石多次在对师生的讲话中强调:

“中国*队,*代表制是第一回施行,本校长对此制度,志在必行,常以为宁可无*队,不可无*代表。”

“本校惟一的特点,就是有个*治部,*治部是要使*人了解现在的经济*治与明了主义。”

连苏联顾问都将这一时期的蒋介石鉴定为左派,切列潘诺夫认为他的工作卓有成效:“蒋介石了解封建*阀*队的弱点,因此当他的团队开始整编时,他同意了组织*治部和设立*代表。团队的*治工作使这些团迅速地比广州的其他各部队高出一头。”

由于国民*成立*埔的目的就是想打造一支全国性的*队,因此*埔在招生时并不是就近招募,而是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22个省份招募学员,目的就是避免*埔*蜕变成粤系*阀。

有一次,蒋介石发现校内出现了以地域划分的同乡会小团体,他立即下令禁止,并对学生们说:“现在所谓的直系皖系奉系,就是以同乡为中心,如果我们还要学他,那不是一样的糟么。”

看来,蒋介石对革命*必须打破旧纽带这一点,也是有深刻理解的。

然而众所周知,后来的老蒋蜕变成了一个搞地域派系的能手,对浙江人倍加重用,浙江省主席张静江、考试院长戴季陶、*统头子戴笠、西北剿共司令胡宗南、台湾省主席陈诚……通通都是浙江人。

同时他还利用姻亲关系,让孔宋家族盘踞国家财*金融体系……可以说后来的蒋介石完全蜕变成了一个江浙沪系*阀,到最后甚至搞起了父死子继那一套。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蒋介石怎么就从孙中山看中的接班人变成了封建到家的*阀头子呢?

想传,但没传下去

无独有偶,蒋经国身上也发生过跟他父亲类似的蜕变过程。早先他在北平上学的时候,就是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被北洋当局拘留了好几次。

年,蒋经国由于父亲的关系被送往苏联留学,次年在苏联加入了共青团。年“4.12*变”发生后,蒋经国在苏联报刊上发文痛斥自己的父亲背叛革命。

这时的蒋经国可以说跟*埔初期的蒋介石一样,是个热血青年。

然而后来苏联方面不许他回国,又把他安排到煤矿劳动,扣留了整整十年,年才让他回来。

蒋经国在苏联已经跟蒋方良结了婚,蒋方良是白俄罗斯落魄贵族之后,两人也算是患难夫妻了。没想到回国后刚一下船,夫妇俩立刻受到杭州市长的亲自迎接,这让在苏联只是普通工人的蒋经国大受震撼。

父子相见后不久,蒋经国就开始被当做“太子”培养。后来蒋家王朝虽然败逃台湾,但老蒋的权位未受影响,蒋经国也开始显露出*斗的天赋,在与毛人凤的争斗中胜出。

此时的蒋经国虽然偏安小岛,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家中三个儿子个个器宇轩昂,一时间蒋家壮盛满堂,未来似乎一片光明。此时的蒋经国早已把当年的革命热情忘诸脑后,毕竟此时他是坐在金字塔尖上的。

很多人以为,蒋经国心向民主,打一开始就没想培养儿子接班。其实不然,他一开始完全是想让蒋家王朝延续的。他首先属意的是长子蒋孝文,在明知其纨绔成性的情况下仍将其安排进凤山*校(就是迁到台湾的*埔*校)。

结果蒋孝文频繁违反*纪,甚至辱骂教官,最后因为在舞厅闹事而被学校开除。后来又发生用爷爷送的左轮手枪射伤爸爸的警卫员事件,蒋经国只好把他送去美国避风头。

蒋经国于是又打算培养次子蒋孝武。蒋孝武没有兄长那么纨绔,但却是个贪权却无脑之人。

从德国留学归来后,蒋经国安排他主管台湾情报部门——这是标准的立太子操作。

然而,蒋孝武却指使手下搞出个“江南案”,不但直接葬送了自己的前途,而且迫使蒋经国不得不公开声明不搞接班。

不让接班那当个普通贪官总可以吧?蒋经国安排三儿子蒋孝勇当选国民*中央财务委员,蒋孝勇是个搞权力变现的能手,在蒋家招牌庇护下做生意大发其财。

没想到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当*,马上有人提出要查蒋家的账本,吓得蒋孝勇赶忙携款移民加拿大去了。

蒋家第三代几个人不但能力平平,而且身体不好。老大蒋孝文因为夜夜笙歌,酗酒过度,35岁那一年突然昏厥,从此大脑受损,成了废人,瘫痪在床十九年,最后因咽喉癌去世,享年54岁。

蒋孝武因慢性胰腺炎去世,死时年仅46岁。

三儿子蒋孝勇得的是食道癌,后来转移成脑癌,年去世时年仅48岁。

此时距离蒋家王朝壮盛满堂的时代仅仅过去二十来年。

跌落塔尖的家族

有人说,蒋介石与蒋经国之所以会有这种从满腔革命热情到封建*阀头子的转变,是因为他们在革命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利益诱惑,他们发现只要按照*阀头子的套路去做,就可以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于是他们腐化了。

而他们的理想之所以能被冲淡,是因为无知——他们没有意识到,长远来看,背叛革命对他们没有好处。

就像蒋家,蒋介石可以通过权谋算计和背叛革命坐上金字塔尖,但他能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有能力坐稳塔尖吗?

事实是仅仅隔了一代,他们家就出现了人才断层,整整一代人,个个都是阿斗。

原本被两蒋压制的竞争者们趁此机会,顺利翻盘。一时间蒋家沦为过街老鼠,差点被清算。

到蒋经国孙辈这一代,蒋家权势尽失,年蒋孝武去世,18岁的蒋友松从美国回台湾参加父亲的葬礼。面对媒体采访,身为长孙的蒋友松表示“蒋家第四代都不会从*”。

当时蒋家第四代的几个人基本都在美国和加拿大,蒋友松的表态应该是他们商量后的结果。

蒋友松的母亲名叫汪长诗,是一名中德混血儿,蒋孝武去德国留学期间与她相识。汪长诗的父亲汪德官是江苏人,民国时期曾担任中南九省长途电话局局长,年被派驻联合国,在国际电信联盟任职。

蒋孝武与汪长诗交往了半年之后走入婚姻的殿堂。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蒋友松,女儿蒋友兰。

蒋友松出生于年,是蒋介石第一个曾孙。当时蒋介石已经因病长期住院了,但听说自己有了曾孙,老蒋还是十分兴奋。

有了曾孙意味着四世同堂,这在传统观念中意味着人生圆满。因此蒋友松出生后不久,蒋家特意为此全家集合,搞了一次聚会,拍了一张四世同堂全家福。

照片中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全家簇拥下坐在中央,蒋介石怀里抱着襁褓中的蒋友松。但事实上当时老蒋手臂已经无力,连孩子都抱不住了,是蒋经国在旁边托着老蒋的手臂,才没让蒋友松掉地上。

可惜蒋孝武与汪长诗的婚姻并不长久。首先汪长诗从小在国外长大,中文都不怎么会说,生活习惯也很西化,与蒋家封建家长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蒋孝武是个徜徉花丛的老手,从来就没把婚姻的约束当回事。蒋家家风如此,也是没办法。

父母离婚后,蒋友松和蒋友兰跟母亲回到欧洲生活,一直到年,两人回台湾准备读中学。结果刚回来没多久,就发生了江南案。

美国人一路追查到了蒋孝武头上,蒋经国为了保儿子,只好丢卒保车,把时任保密局局长推出来判了无期徒刑,蒋孝武则被外放到新加坡做贸易代表。

这使得蒋友松又随父亲前往新加坡读的中学。当时为了低调起见,他在新加坡入学使用的名字是汪友松。

后来蒋友松回到台湾进入明道学院学习,之后考入美国伯克莱大学学习教育学和经济学,获得硕士学位。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觉得蒋家第四代这不是活得很好吗,仍然是精英。

的确,事实上不单蒋友松如此,同属第四代的蒋友梅、蒋友柏、蒋友常等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经商有的搞艺术,活得蛮滋润。

但不要忘了,教育是一种投资,蒋友松蒋友柏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是因为他们赶上了蒋家掌权的时期,从小到大名师家教不知请了多少,可以说只要不像蒋孝文那样顽劣,就很难不成材。

然而在蒋家自己的作死之下,如今他们已经失去权势了,蒋友松、蒋友柏等人虽然都各自做生意开了公司,但所处的其实不过是中产阶级而已。

据蒋友松的堂弟蒋友柏所说,他自从开了自己的公司之后,小时候养成的少爷架子已经完全抛诸脑后,有时候需要低头求人,他从来不含糊……

虽然精神可嘉,但这也证明了他们如今已经下降到了金字塔的中层。

不难想象,蒋家的第五代、第六代……绝大多数人将会愈加向下滑落,越来越泯然众人,沦为被剥削被压迫者。

可惜年的蒋介石没能预见后来这一切。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他会不会为没有坚持革命,没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而后悔。

参考资料

莫斯科与*埔*校的建立*埔*校同学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蒋介石第一位曾孙,18岁立下永不从政的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