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预防护理团体标准-T/CNAS30-
中华护理学会-01-31发布,将于-05-01实施的护理团体标准T/CNAS30-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预防(以下简称新团标),以下进行整理,以便于护理同仁们学习。
新团标都圈定了哪些范围?
1、规定了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预防的基本要求、风险识别及预防措施。
2、医院、医院精神科的注册护士,其他机构可参照执行。
新团标都提到了哪些术语和定义?
1.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s
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对他人、物品造成威胁和(或)伤害的各种行为,可表现为言语侮辱、威胁、伤人、毁物等多种形式。
2.保护性约束protectiverestraint
通过物理或机械装置、材料或器械,固定或减少患者自由移动其身体,以控制和制止危害行为发生或升级的一种保护性医疗措施。
3.降级技术de-escalationtechnology
使用化解精神疾病患者愤怒和降低患者攻击行为的技巧,如语言沟通、不激惹患者、尊重患者的个人空间、明确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等。
图文无关新团标都有哪些基本要求?
1.应识别患者的攻击风险及行为,与医生、患者、家属共同制订预防措施。
2.应在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攻击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应在降级技术无效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约束干预策略。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预防如何做好风险识别?
1.风险评估时机
1)应在入院、转科、出院时进行风险筛查。
2)应在发生攻击行为后再次进行评估。
3)宜采用“中文版布罗塞特攻击行为量表”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根据总分判定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
2.识别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1)有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等攻击行为史。
2)有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无自知力、敌对、多疑、紧张、易激惹、激越、治疗依从性差、非自愿入院、物质依赖的脱瘾期、人格障碍等疾病因素。
3)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预防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都需要做好哪些预防措施?
1.高风险患者
1)应设立攻击风险警示标识。
2)应有专人24h看护,保持患者在照护者的视线范围内。
3)当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时,应站在患者侧面,保持至少一臂距离,采用语言劝告其终止行为。
4)应与患者制订规则并提供多种选择,暂时与患者达成共识。
5)在降级技术无效时,宜按照T/CNAS04—中的规定实施保护性约束,并做好患者护理。
6)在需要人力支援时,宜启动紧急呼救设施。
2.中风险患者
1)应将患者安置于易于观察的病室。
2)应与其他兴奋患者分开安置。
3)应与患者共同寻求倾诉方法、离开愤怒的环境、记录感受等其他可替代措施。
4)应观察攻击预警信号,识别攻击行为的先兆表现,采取防范措施。
3.低风险患者
1)应开展攻击防范知识及疾病认识的宣教。
2)应帮助患者辨别病态的体验,区分症状与现实,增进现实感。
3)应按医嘱完成患者服药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4)应尊重患者的个人空间,提供温馨安静的环境。
5)应明确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不激惹患者。
6)宜采取运动、音乐、静观减压、康复活动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情绪。
7)宜为患者提供通讯条件,促进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