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小康,很多老年人也不再局限于在家帮忙带孩子或者上上老年大学之类的活动,他们更愿意约上三五好友,去到城市周边,做做短途旅行。但由于很多老人确实不善于使用手机去制定旅行计划,或者购买车票等,使得他们在自由行时会出现很多不便利的情况。面对这种局面,更多的老年朋友则愿意选择简单便捷的旅行社出行,于是很多低价游便迎合这一需求应运而生。
这些近距离城市周边游的老年旅行团,大都有统一的标准:三到两天的行程,到元左右的价格。基本都是打出低价、实惠、超高性价比等足够吸引老年朋友的标签。之所以设定的行程一般不超过三天,主要考虑到很多老年朋友,从心理上无法离开家庭或自己熟悉的环境过久,其次则是从成本角度考虑上出发,一旦行程拉长,交通食宿等固定成本必然上升,那就没法很好的打出低价格用以吸引老年人了。
作为年轻人,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行程的时候,大多都会心生疑惑:旅行社做这么低价格的行程,那它怎么赚钱呢?毕竟没有哪个商人会做无利的生意。自古有云: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仔细想想,短途的交通一般多采用旅游大巴出行,旅行社要做的就是填满座位,毕竟司机师傅的包车费是固定按车次趟数结算,并不按照人头数做核算。所以人越多,这部分的成本反而会降低。
另外就是这类行程很多时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些旅行社确实会安排老人们到附近景区拍照打卡,但时间基本上都非常短暂。或者属于不热门的景区,而且大多数老年朋友因为持有老年证,门票也是不需要额外花钱的。在这些仓促的行程之后,就会安排一些所谓的养生讲座,对老人们进行“洗脑”。这恰好是抓住了老人们普遍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害怕给家里带来负担或者害怕死亡的心理。
这种情况下,即便家里人再三叮嘱过切勿轻易相信这些宣传,但很多老人同样容易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情况下,卸下心理的防备。外加旅行社和这些药品机构在协同安排几位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测测血压、把把脉,就更容易让老人们深信不疑,从而购买一堆昂贵的保健品。典型的就是“被人卖了还在替人说好话”。
不用说,旅行社自然是可以从中获得高昂的返点的。老人们则被蒙在鼓里。其次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导游直接诉苦。这是抓住了老年朋友大多心肠较好的特点,确实知道自己报的团价格低,想到导游热情服务,一般被带到特产店,也会象征意义地下车进行产品购买。但殊不知,很多时候就再次落入圈套,很多特产并非真材实料,或者价格虚高,即使买上一两件也是非常不划算的。
如果遇到态度比较顽固的老人,导游有时候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法。比如传动周围其他老人对其进行语言攻击,从而施加压力。要不就是态度瞬间转变,接下来的行程非常敷衍的应付。疾步快走,不停催促等手法都会被轮番使用,很多老人的体力就会普遍开始吃不消。导游之所以敢如此操作,大多也是因为掌握了老人们投诉无门的情况。
事实确实如此,老年朋友并不像年轻人这样,可以使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申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抱着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来默默承受这些不公平对待。对于老年人,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看到这些事情好的一方面,比如这次旅行确实让他和朋友们有了一起外出陪伴的时间,或者确实这些导游也很辛苦等等。但作为子女的我们,就应该更多的花心思去做了解。
说到底,很多老人选择走出去和朋友们在一起,也并不是他们多么喜欢扎堆凑热闹。难道他们真的不懂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吗?他们是我们的长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比我们多太多太多了,但为什么他们还是愿意选择“被欺骗”呢?或许出于寂寞。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每天花多少时间在陪伴父母?又有多少次认真倾听过他们的述求?就是因为这些来自挚亲的敷衍,将他们往外推,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奔赴这些“骗局”。
中国的老龄化在加剧,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垂垂老矣。是否那个时候,我们也只能面对必须得走出去参加“低价团”的局面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过于世间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