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糖、0糖、无糖、0蔗糖……
很多食品饮料的外包装上,都以醒目的字样,斩钉截铁地标明自己与糖的绝断。
但就在前几天,一款“零糖”饮料道歉了。4月10日,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然而市场上仍然有大量食品以零糖为卖点,尤其是将无糖和无蔗糖混淆的戏码,有欺骗消费者之嫌。而贪图甜味的消费者,转而投入这些零糖食品的怀抱,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欺骗自己。
酸奶包装上有个大大的0。
无糖饮料中添加了赤藓糖醇、三氯蔗糖。
“0添加”的酸奶实际上含有木糖醇、三氯蔗糖、聚葡萄糖。
噱头
三分之一饮料号称“零糖”
“都说是零糖,到底是不是啊?”“哎呀,随便挑一瓶完了。”
大兴区某超市的饮料区,两名消费者正打量着饮料货架。这是一家大型综合性超市,整体装修风格偏年轻时尚,所售卖的商品也以新鲜时尚为主打。饮料区各式新颖的饮料,以五颜六色的包装冲击着消费者的视觉。
真正无糖的纯净水、矿泉水、苏打水集中在一个货架。这些饮料几乎都没有打着零糖的噱头,看起来和尝起来都一样平淡无奇。而其他有味道的饮料则集中在另一个货架。有味饮料这个货架前,消费者明显更多。大家有的在漫无目的地寻找,有的很明确就是想买一瓶零糖饮料。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除去同一产品的不同口味,这个货架摆着75种饮料,有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奶茶等类型,其中在外包装上明确打着“零糖、0糖、无糖、0蔗糖”等宣传字样的有28种,超过总量三分之一。有的饮料干脆在瓶子上印了一个大大的“0”字,重点极为突出。
这些零糖饮料,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包装以清新、鲜亮的色调为主,大量出现粉、绿、*、白等色调。看起来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除了饮料,这家超市里的酸奶、饼干等也能找到零糖的身影。不过,相比之下,还是零糖饮料数量最多。在超市附近的奶茶店,同样提供零糖、无糖气泡水。
为什么在意零糖?记者在现场询问了几个挑选零糖食品的消费者,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总结下来就两个字——怕胖。
在网购平台上,零糖食品就更多了。其商品详情中更是充满了“不怕胖”“零负担”“放肆补水”等极具诱惑的词汇。某电商APP,甚至专门为消费者总结出未添加糖饮料榜和未添加糖饼干蛋糕榜。榜单里无糖饮料近7日销量几乎都在一千件以上,最好的近7日已经卖了上万件。无糖饼干蛋糕销量近7日销量也有很多款在六七千件。
误区
零糖≠不升血糖不怕胖
饮料几乎就是带着甜味进入人们生活的,不管是汽水、果汁、冰红茶还是果奶、酸奶、奶茶。刚开始接触时,它们都是甜味的。但在迈入21世纪后,低糖、零糖的概念开始在饮料界兴起,首先就是无糖可乐,接着茶饮、酸奶开始跟进。随着减肥、健身热潮的兴起,各种零糖代餐也接踵而至。
“最近这些年,对糖的否定态度,在各种媒体上占据了主流的声音。”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告诉记者,反对过量添加糖,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过“限糖令”,建议大家日常生活中减少糖的添加。但是世卫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量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并不是0。
随着西方一些激进营养专家提出否定碳水化合物的观点,中国的消费者也受到影响,掀起反碳水的潮流,甚至有人尝试零碳水,不吃主食。糖作为碳水化合物中营养价值极差的一类,首当其冲被针对。“糖有增加热量的问题,有影响血糖平衡的问题。”范志红说,限制糖本身是有积极意义的,于是食品生产界顺应消费者需求,生产低糖、零糖食品。
本来,对糖的限制发展到这一步,看起来是符合健康潮流的。但是消费者对甜味依然有依恋,既害怕糖又想要甜,企业就生产出添加甜味剂的低糖、零糖食品。这样的产品瞬间大行其道起来。
范志红介绍,甜味剂的副作用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糖,甜味剂的害处少了一些。但也有研究表明,甜味剂大量摄入,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造成代谢紊乱,带来食欲上升。所以,这种零糖食品并不意味着“吃了不怕胖”。
此外,这类零糖食品也不意味着不会升高血糖。“血糖升得快不快,实际上跟加不加糖,没有直接的关联。吃一块什么糖都没加的原味白面包、白馒头,血糖反应也会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比喝白糖水还要高。医院,有时候是用白馒头代替葡萄糖水,来当葡萄糖耐量试验食物的。”范志红认为,不能仅仅通过加没加糖,来判断食物是否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观点
选择零糖是在欺骗自己
对现在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怕胖心理,范志红明确建议:“别把食用这种零糖食品饮料,当成防止肥胖的主要手段。”
选择零糖食品饮料时,最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