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误区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疫情新常态下,团餐企业如何筑起风险
TUhjnbcbe - 2022/12/26 21:01:00

年春节起至今,疫情在中国各地此起彼伏,吉林、山东、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省市相继“沦陷”。

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也波及到了团餐,停工、停产和停学导致团餐消费额下降,给刚刚从年的暴击中缓过来的团餐企业,又来了重重一拳。

团餐谋调研发现,今年以来,经营学校食堂、营养餐、园区食堂、工厂食堂的企业,以及做航空餐、赛事餐的企业,医院食堂的企业,业务均受到了影响。

但同时,我们在与团餐老板们的对话中也发现,他们少了些慌张,多了一些冷静和从容。可见,在与疫情对抗的三年中,团餐人已经练就了一身对抗风险本领,学会了以变应变。

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危机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团餐企业只能抛弃“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幻想,在组织、管理、资金和人才战略上及时做出调整,筑牢、筑高起自己的抗风险“防护墙”,才能活下来,且活得好。

我们将这些经验总结为团餐企业需要修炼的五种“力”,与所有同仁分享。

“内生力”

开发多业务线,保住现金流

回顾疫情刚发生的,能扛过来的企业,都有一个核心的法宝——充足的现金流。

壕气如西贝莜面村,在年最难的时候,都发出了“求资金扛过三个月”的求救,可见现金流有多么重要。相对社会餐饮来说,团餐在单个项目上固定投入更大、员工数量更多,日常对于资金的需求就更不用说了。

疫情下,企业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还要持续承担人工、水电、房租,十天半个月还行,超过三个月就会“严重失血”。怎么办?光靠*府的补贴和*策支持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

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团餐企业都已经着手开发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第四业务线。

因为餐饮本身就是集加工制作、供应链能力还有现场服务三种能力于一体的行业,所以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延伸出来食品加工、供应链和零售的业务。

第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很多企业从供应链端挖掘自己的业务能力,比如借助自身的供应链中心、中央厨房做业务。

这样一来,企业既能加强自身的供应链建设,有效控制成本,还能在堂食的业务停止后,快速切入生鲜食材的售卖、盒饭配送的业务,针对社区、医院和市*进行保供。

山东松乔餐、山东济宁盛宇餐饮、广东中膳等企业,在疫情期间都参与了市*抗疫人员的保供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业务损失。

然而,一个供应链中心的投入最少要几百万,一个中央厨房的建设也要上千万,对于年收入在万元以下的小型团餐企业来说,盲目投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导致失血更多。

所以,开发供应链和中央厨房业务线,只适用于中大型的团餐企业。

第二种做法就比较适合小型或还未投入中央厨房建设的企业,就是将自己的后厨变成一个小型的食品加工厂和食品便利店,制作各种半成品、成品和盒饭,向经营场所内和经营场所周边的C端群体进行售卖。

图片来自新华网

医院食堂的企业告诉团餐谋,由于疫情造成了常规就诊的病人减少,食堂的营业额下降。他们就将后厨制作的各种净菜、半成品和成品,医院的医生、工作人员、病人家属、志愿者等,还专门开发了小程序方便消费者线上点单,安排食堂工作人员进行配送,医院员工带来了便利,企业在疫情下也能有所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开发这种业务模式,需要做好“磨刀功”,才能确保不出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在自己的产品库中加入新品类,引入预制菜的标准,做好相关的SOP,实现加工、包装和储存的标准化管理。

“智造力”推进后厨智能化,减少基础用工

前面讲了开源,接下来讲讲节流。

疫情下,甲方单位和社区对于疫情管控的要求越来越严,除了食品防疫外,人员防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所要耗费的资源和精力众多。

同时,在疫情期间,很多老板也会因为没有业务,要不要解散员工而纠结。解散吧,复工以后又要招人,耗时耗力还不好招;不解散吧,人员工资太高,资金压力顶不住。

对于企业来说,逐渐提升后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率,减少基础用工,也不乏为上述各种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与社餐不一样的是,团餐的主要用工集中在后厨,所以精简人员要从后厨做起。像一些杂工、洗消、清洁用工,可以用洗碗机或者收盘+洗消一体机等智能化设备逐步代替;而一些大伙的炒菜,以及米饭、主食的制作,也可以用炒菜机、蒸房或者蒸烤机制作,替代一部分厨师的功能。

引入智能设备,短期来看,是要在设备购买的成本、能源费用、施工成本等方面大力投入,比人工成本高得多;但长期来看,却是在为企业省钱,还能推动后厨效率的提升。

举个例子,市面上一个大型的商用洗碗机的洗涤量能达到-碟/时,是人工的近30倍。而且,设备平均可以使用7年,价格在7万左右;而人工以元/人/月的工资来算,一个食堂10个洗碗工的7年的工资就是万元。此外,机器所耗费的水量只是人工的16%,清洁度比人工高的多,还能实现彻底消*。相比之下,智能设备的优势不言而喻。

“凝聚力”

推行合伙制,可以降薪,但不降收入

在节流方面,除了基础用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否也可以压缩?

站在企业的角度,如果一旦大范围停工,企业不但没有收入,还要负担房租、人工的成本,如果不及时断尾求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许多企业会从老板到员工进行降薪,但这中间也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

其实,在管理人才十分紧缺的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降薪,而是降薪但不降低收入。

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长期利益来弥补短期利益的损失,不仅能调动的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还能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团餐谋在与各个团餐老板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合伙人”作为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最流行的词汇,在团餐领域也已经被纯熟利用。

具体来说,“合伙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团餐企业的合伙股东,这种一般是在企业呆的时间较长或者职位较高的人,通过赠予股份或以较小的代价入股的方式成为合伙人;另一种是团餐企业主动去投资的小企业或者小老板,共同去经营一个项目,并在运营、管理工具、供应链、产品标准等多方面赋能企业,这种模式类似于品牌加盟。

万喜集团董事长李洋就表示,他们在疫情中反其道而行,对运营部门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奖赏,将这些部门拆分出来单独成立一个公司,独立经营甚至向第三方提供服务,而部门的负责人可以升任公司总经理、持有公司股份。这样不仅能加速人才的成长,还能促使企业从内部生长出更多的新业务,比如团餐信息化软硬件、装修设计、供应链等。

“数字力”

打造内部信息系统,习惯线上管理

疫情下,一些团餐经营单位,尤其是学校、部队单位等,都严控外部人员进出,会导致团餐企业内部的一些人员沟通、培训、监督无法正常进行。这倒逼很多企业开发出线上沟通模式,反而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建设。

当下,团餐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不仅表现在对外部的智慧食堂应用,更为重要的还是内部管控的信息化。

各个团餐企业在一些消费端的信息化应用上的投入,比如智能称重、智能支付技术、智能收银终端等,可能因为场景需求的不同,而参差不齐。但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报表形式,采购和用料全凭大厨的脑子和一张嘴,不知OA、ERP、SaaS、SCM为何物,那么企业老板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建议企业一下子花重金去搭一个庞大的系统,把所有运营环节都搬到线上,而是建议企业一步步来,从最关键、最需要解决的部分去入手,比如产品、采购、财务、培训。

首先说产品。因为疫情,很多企业无法进行现场产品制作方面的指导和监督,产品的稳定性和食品安全无法保证怎么办?

据团餐谋了解,目前一些中大型的团餐企业都在推进产品的标准化和线上化。一些企业已经成立专门的研发部,打造企业的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产品库,将全部的SOP标准化,包括用料比、营养成分、制作要求等,全部上传到内部的产品管理平台,让所有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

其次说采购。疫情下食材原材料成本不时会有波动,再加上团餐本身利润率就不高,成本管控稍不严格就会导致亏损,光靠人员估算是不行的。

所以,在采购或者供应链方面,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用料标准化、食材采购预测、食材耗费分析、进销存管理,这些都能够指导餐厅对食材成本进行精准把控,最大程度减少食材浪费。

最后再看人事。团餐经营涉及到各类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条文、食品操作标准、劳动法、人身保险等等,还有各种产品的更新迭代,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等。一般的企业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对餐厅端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但疫情都让这些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一些团餐服务企业以及一些团餐品牌孵化的企业,开始搭建线上培训平台,让一线人员进行线上学习、线上考试,总部人员线上进行答疑和监督,解决了因为疫情而导致无法进场培训的难题。

“预判力”

预测客户需求,永远都有PlanB

疫情之下,为了防止人员密集接触,一些甲方单位,比如学校、医院、机关等,会临时要求团餐经营单位将供餐模式由堂食改为无接触式配餐,还有可能提出一些特殊需求,比如为外出执行任务的人员提供盒饭等。

面对这样的突发需求,团餐企业不仅要在菜单、人员安排和服务流程上快速进行调整,还要能及时调配出大量的食品保温设备、包装用品、一次性餐具、人员防护用品等。这时候,公司只有在平时已经做了大量的储备,并已经建立起一套应急服务体系,才不至于被打得措手不及。

据团餐谋了解,像医院、机关这些单位,已经在招标过程中,将配餐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因此,在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今天,企业要随时有PlanB,甚至PlanC,将应急能力作为企业重要服务能力之一,着手拓展相应的供应链渠道,做好人员培训和库存,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在物资短缺、配送受阻的情况下,业绩可能不是企业首要考虑的目标,而是如何能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与它们共渡难关。

每次疫情爆发时,我们都能看到团餐企业冲在一线,为需求单位捐赠蔬菜、食品、零食,或者抗疫工作人员和隔离人员提供供餐服务等。

这时,他们就不是“消费者”或者“甲方”,而是一个个“需求者”,企业要尽自己所能解决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成为甲方的合作伙伴,而不只是服务商。

注: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疫情新常态下,团餐企业如何筑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