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朱宇天记者万笑影
近日,“浙江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金华(永康)‘东迁西归’促共富活动”在永康市五金技师学院圆满收官。作为永康与中西部地区开展校地合作的一项内容,该活动邀请了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的多名学生参加,通过为期5天的中华传统文化研学之旅,增进了各民族学生对民族融合和地方产业发展历程的了解。
今年以来,永康市委统战部积极落实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三项计划”,探索打造“浙里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通过构建让民族群众留得下来、融得进来、富得起来的互嵌式发展平台,描绘出“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美同心圆。
永康市飞鹅山石榴籽社区揭牌仪式暨民族文化艺术周活动。
打造各民族互嵌式共居共富平台
同心文化广场、民族活动中心、民族和合之家、民族美食街、民族同心桥……在永康石柱镇石柱村里,和谐共处、和谐共融的民族元素随处可见。
作为永康市城市民族工作重点镇之一,石柱镇从年下半年开始探索“*建+”“网格+”“互联网+”模式,创新打造“红石榴*建联盟”,创建嵌入式管理、实体化运作、无固定区域的虚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飞鹅山石榴籽社区。
3年来,飞鹅山石榴籽社区不断升级完善民族阵地软硬件设施,持续深化民族融合共富活动。如举办民族文化艺术周、民族美食节等活动30多场;免费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抖音直播带货、中式厨师资格证等培训30多期,惠及各民族群众多名;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助力1余名各民族同胞就业创业。
在此基础上,永康市委统战部探索建立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通过明确社区民族工作组织、阵地、队伍、活动和机制等管理制度,投放补助资金超百万元,全面开展“之江同心·丽州石榴红”驿站、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建设,累计打造县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8家。
推动各民族文化融合心灵契合
作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共有多名员工,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多人,来自彝族、苗族等17个少数民族。
为了让各民族员工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该公司不但建立了由董事长担任会长的民族联谊会,下设民族融合工作办公室,还在各车间设立微型服务点,安排专人负责为外来民族员工提供子女入托入学、困难诉求帮助等贴心服务,并连续10年组织“丽州红石榴”小候鸟夏令营活动,在暑假组织民族职工子女开展国学教育,
近年来,永康将各民族文化融入“文化润康”体系,以民族团结进步“六进”“四微”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工程建设,打造了10家民族手工艺传承馆,将全市7家企业、8所中小学培育成为省级或市级“浙里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扎实系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纽带。
永康堰头小学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学校。10多年来,该校以“民族文化”滋养育人,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和睦、融合、奋进的多民族大家庭,让民族花朵们落地生根、快乐绽放。
在学校操场,有一条长多米的民族文化墙,展示着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在学校餐厅,有一条“舌尖上的民族美食”文化长廊,展示着各民族的特色美食。此外,该校还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中,开发出《民族文化知多少》《民族文化大融合》两套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以及包括民族音乐、民族美术、民族体育、民族知识等五大领域的24门课程,并组建了“巴乌民族乐器团”“葫芦丝民族乐器团”“京堂鼓乐团”“七彩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团”等5个民族艺术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良好平台。
深化与民族地区对口帮扶
今年11月,在婺城区水竹蓬村举行的“双百村结对行动”启动仪式上,永康市委统战部向该村提供了10万资金。
据悉,这个“联姻结对”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永康通过积极开展资源整合对接、挖掘发展潜能、精准帮扶帮智,助力水竹蓬村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建成红豆杉基地,大力开发具有畲族风情的文旅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了村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此外,为响应国家东西部对口协作号召,永康还打造“东迁西归”东西部协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推动中西部学子进入永康职业学校学习和企业锻炼提升技能水平,同时这部分人才学成后返乡就业、创业,也成为了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目前,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云、贵、川、皖、赣5省8所中西部职业院校开展合作,75家永康企业加盟,联合招生人,已培养中高级技工3多人,其中少数民族技工占67%以上。
如四川阿坝州理县籍学生孟钢,毕业后回到家乡的理县文化旅游公司负责旅游推广工作,同时还开始自主创业;已经毕业的云南籍学生刘承京,一边在企业上班,一边还在学校实训基地忙碌着,他把社会上学到的和课本里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实训老师”的身份教授给学弟学妹。
永康市五金技师学院开展“东迁西归”东西部协作技能人才培养现场。